冰封誓言男人天地's Archiver

lkenedyww6895 發表於 2012-8-20 13:00

秦、漢建築成就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歎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複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準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準。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瞭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幹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幹)。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臺建築”退出歷史舞臺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漢代建築用的瓦當


漢代建築用的瓦當

  四、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方式是柱梁或牆梁式,但從西漢初已開始使用正規的拱券結構了。這時以筒拱為主要結構形式,大量用於下水道及墓葬。為了加強拱券的承載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磚加“樅”,疊用多層拱券,及在券上澆注石灰漿等措施。到東漢時才出現覆蓋於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壞的傳統壁畫與木雕。這些刻畫在門楣、柱、牆、門扉等表面的形象,通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墓主事蹟、裝飾圖案等,表現了生者對神鬼的崇敬,對死者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線刻,也有淺浮雕和深浮雕,甚至還有圓體的透刻。大概是為了造成似壁畫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上還塗上了紅、綠、黑、黃、紫等各種顏色。這些都使我們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當時世俗生活和社會思想的一個反映面,以及傳統雕刻藝術所達到的藝術水準。此外,畫像磚、畫像石除了表現自身的藝術風格,還和其他墓中建築構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藝術處理(浮刻、圓雕、壁畫等)相配合,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山東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陽空心磚墓中所示。


河南洛陽澗河西岸東漢磚墓中的浮雕立柱和透雕門楣

  壁畫也是出現在漢墓中的重要藝術表現之一,如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不但表現了墓主身居高位的顯赫,更重要的是使我們部分瞭解到當時城市、官署、道橋等許多建築的情況。河北安平縣逯家莊漢墓壁畫,則使人們看到一座大型塢堡內部的稠密建築、庭院及高大塔樓的形象。至於反映田園勞動、射獵、出行、宴飲等內容的壁畫就更多了。


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