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北方王朝統治時期?金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動在黑龍江境內的阿什河流域,隨著金政治、軍事勢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以後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

    金陵陵園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琉璃瓦殿堂樓閣連次櫛比,漢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錯落在蒼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兵毀,清代雖經修繕,但已不復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盜掘,現已成為一片廢墟。

    金的典型陵墓是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女真族完顏部的首領。十二世紀初,他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在對遼的戰爭中建立了金政權。

    據《金史》記載,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處。初葬上京會寧府北城外,稱睿陵;皇統年間改葬胡凱山,稱和陵;貞元年間又改葬中都大房山,仍稱睿陵。

    金太祖初葬之睿陵,位於黑龍江省阿城縣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陵塚上原建有寧神殿。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金末完顏太平焚毀上京會寧府,陵廟亦遭火焚。今在陵上尚見有殘毀的柱礎,綠 琉璃瓦,灰色雕磚和布紋瓦等。

    胡凱山之和陵,確切地址史書記載不詳。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殘存龜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

    中都大房山睿陵,位於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陵園建築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焚毀。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對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繕,並勒石立碑對大房山金陵被焚毀的原因作了說明。從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規模的破壞,是因為明末統治者為了抵制清軍入關,採取陰陽家的說法,將房山金陵搗毀,意以所謂"厭勝之術",使其統治得以苟延殘喘。清初雖稍加修復,已非原有規模。

    金花公主陵

    金花公主是金代的章宗皇帝心愛的女兒。章宗皇帝經常帶她到現在的橫山遊玩,後來 金花公主不幸因病去世,章宗皇帝便把金花公主的墓地選定在這橫山上。這裏怪石嶙峋,還有各種形狀的岩洞。橫山下有條河,水質清澈。古人認為死人的靈魂出來遊玩的,選在這風景美麗的地方是最恰當的。

    為了防止盜墓,金花公主的墳墓採取了一種奇特的埋葬方法。章宗皇帝命人在盤山之陰,橫山左畔,沮河岸邊的紅石崖上,鑿山為墓穴,將金花公主的棺槨,用四個大銅環,懸掛於洞穴之上,再引沮河的水,流經於棺槨之下。現在,這裏利用沮河修建了海子水庫,金花公主的墓穴在水庫的下麵,並沒有進行挖掘。在水壩的附近,有一個墳丘,它就是金花公主在地面上的墓。

    自古傳說在這金花公主的墓裏面埋藏了無數的珍寶,所以很多人都在打盜墓的主意。可是先輩人說,這金花公主的墳墓是被念了咒的,誰敢動它必死。傳說有一個辦法可以破這個咒語,就是要有一家必須有十個兒子,才可以進入金花公主的墓。果然有一家,有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已經結婚,女婿就是半子。於是女婿和九個兒子拿著挖掘的工具進了金花公主的墳墓,大包小包的正要往外拿,不料小兒子突然叫了一聲"姐夫",這一喊不要緊,幾道石門迅速的關上了。這下十個小夥子一個也沒能跑出來。從此之後,誰還趕再嘗試?

    由於遵奉"事死如事生"的指導思想,中國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墓葬都很講究,所以盜墓也幾乎成為一個行當。相傳在金花公主墓出口處不遠,留有一處屍骸,根據判斷很可能是被偷盜者的同伴所害。盜墓本身就是一件玩命的行當,所以做這種買賣的人一般都比較兇狠。盜墓洞是非常窄小的,小到一般人難以相信人怎麼能進出的地步。傳說盜墓至少要有兩個人,一個人進入墓地後,把珍貴的東西一件一件從洞口傳遞給地面上的人。因此經常發生地面上的人想獨吞財物,等到髒物送上去差不多的時候,就急忙封死洞口。所以,從事盜墓行當的人多為父子、兄弟搭檔。或者在墓中的人,把最值錢的東西留在自己手裏隨身帶出地面。就是這樣盜墓者之間相互傷害的事件仍然無法避免。

    從關於金花公主墓的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歷代盛行厚葬,盜墓行為也就無法避免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