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贛南堪輿文化溯源

 贛南是中國客家人南遷的第一個聚居地,許多客家文化是從贛南起源,客家堪輿文化亦不例外。堪輿文化,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趨吉避凶、天人合一的經驗的總稱。中國的堪輿文化在唐代以前,僅是停留在為皇家朝廷服務的一種“宮廷文化”,庶民百姓不敢與聞。在唐代以後,南遷的客家先民,從中原宮廷來到贛南,形成了在千家萬戶普及的贛派堪輿術,為其鍍上一層濃郁的客家文化色彩。

  〈一〉楊救貧避亂贛南與贛州築城。贛州的堪輿文化起源,始於唐末掌管瓊林禦庫的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先生避亂、棄職隱居贛州的三僚村授徒傳藝。楊救貧名筠松,字益,號救貧,廣東竇州人,唐代末年攜宮廷珍藏的堪輿“秘笈”,來到當時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贛南隱居,他首先結識了割據贛州的盧光稠。盧光稠請楊救貧為其母親擇地建墓,此墓在寧都縣洛口鄉麻田村圩場西北約1.5公里的山坡上。

  楊筠松先生先後為盧光稠父母擇地建墓兩處,足證他們關係密切。盧光稠請楊救貧擇基地築贛州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5年築的土城,故址相傳在章貢二水之間,至義熙2年水毀,存在不過46年。後府治遷水東。南北朝的宋時,贛南為南康國,城治在於都。贛州城廢。唐末盧光稠乘亂起兵,割據贛南後,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地形上看,贛州城有兩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條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寧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於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三處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岩、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餘年。

  楊救貧在贛州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在贛南迅速傳播,隨著客家人在贛南聚居時的大量建築實踐,楊救貧的堪輿術得了用武之地,贛派堪輿得以興起。

  〈二〉曾文辿、廖瑀、劉江東對楊救貧堪輿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楊救貧在贛州的堪輿活動,使他聲名遠播,但贛派堪輿流派的逐步形成,應是他在興國縣三僚村授徒開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雲遊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相傳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陰”的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圖形。盆地後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裏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裏,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楊筠松和他的兩個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把茅棚稱為“寮”,師徒三人是3座茅棚,附近的人們就把這裏稱作“三寮”(現寫作三僚)。曾文辿原是於都肖縣(今於都縣曲洋鄉)人,自幼讀書,原想通過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在於都縣黃檀寺讀書,不問世事,後偶遇楊筠松先生,羨其學問,遂拜楊公為師,隨其學習堪輿術,後著有《八分歌》、《尋龍記》、《泥水經》等書傳世。

  另一位追隨楊救貧定居三僚的弟子是廖瑀,字伯禹。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州(古寧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笈。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等著作傳世。

  楊救貧還有一個弟子是於都上老的劉江東。劉江東生於大唐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學判則,又名七碗、添碗、晚年號劉白頭。因其祖父為盧王參政,與楊救貧先生知遇,遂請其收劉江東為徒。劉江東傳道,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而曾、廖二姓卻是將堪輿術列為家傳,不傳外人,後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劉姓漸漸走出三僚,從興國逐漸散播各地,以至海外。劉江東是楊救貧先生的主要傳人,他是楊公堪輿理論的主要記錄者,為楊公堪輿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本人著有《囊金》一書傳世。

  〈三〉贛南堪輿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贛南客家堪輿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和興國縣三僚村對楊救貧先生的傳承是分不開的。

  宋元時期,著名的堪輿師多出自楊救貧及其弟子之後,並相對集中在興國的三僚村。如曾世英,字省庵,宋時人;廖仁,字德元;廖紹定,宋時興國三僚人;廖紹寵等。

  在三僚村之外,贛南還有很多堪輿大師,著名的如賴布衣。賴布衣名文俊,字太素,號布衣。宋時贛南定南縣鳳崗村人,系曾文辿嫡傳弟子。所著有《催官篇》一書,是理法派代表作之一。宋代贛縣還有一位叫蔔則巍的先生,字應天,著作甚豐,其中《雪心賦》至今在海內外影響甚大。

  贛南客家堪輿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成為一個影響全國的流派,與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兩次下詔公開在全國徵召堪輿術士、江西省贛州府興國縣的三僚村的堪輿師獨佔鰲頭有極大關係。

  明永樂5年,明成祖朱棣下詔禮部在全國訪求堪輿術士,將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的堪輿師廖均卿、曾從政請到南京,為永樂皇帝堪擇陵地,得北京昌平黃土山,即明13陵。

  明嘉靖15年,明世宗下詔全國徵召堪輿師為他擇地建陵,並由禮部出題,對應征而來的堪輿師進行考試,選得興國三僚廖文政、曾邦旻為其擇地建陵。興國三僚村的堪輿先生,在明代成為皇家御用堪輿師。先後有數十人奉詔供職於欽天監衙門,專司皇家堪輿職事。三僚廖均卿為永樂皇帝擇地建陵後,永樂授其四品官銜。

  作為堪輿術士,永樂皇帝給廖均卿的恩寵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海內外堪輿界仍非常尊崇“贛州先生”,每年都有很多堪輿愛好者來贛州參觀考察,祭祖朝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