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道教宮觀的建築思想和文化內涵

 道教宮觀在其佈局、體量、結構上除十分鮮明地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建築思想、建築格局和建築方法,同時也注入了道家與道教的審美思想和價值觀念,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太上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見《道德經》)。“道”為宇宙萬物之根本,而人則應當效法大而無垠的宇宙自然。

  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講得更加明確:“天與地法,上下相應: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離,地亦有離,其相應若此矣。是故醜未者,寅之後宮也。申者屬卯,侯王之婿也。”經中將天地與人事相互對應的“天人對應”思想,是道教宮觀建築和佈局的重要依據。也是道教宮觀建築的重要特點。

  《雲笈七簽·二十八治》雲:“謹按張天師二十四治圖雲: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應天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治”是五鬥米道政教合一的管理機構,也是早期道教祭神之場所,它的建制便是按照天象方位之原則而設立的。

  後來的道教官觀便本著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的思想,順乎“自然”之規律來建造。道教官觀根據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線為中軸,坐北朝南的佈局,使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設在中軸線上。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坎離對稱的原則,設置配殿供奉諸神。這種對稱的佈局,體現了“尊者居中”的等級思想。對稱的建築也表現了追求平穩、持重和靜穆的審美情趣。在大的叢林,道眾住房多在宮觀之東部。按照陰陽五行思想,東方作青龍,為木,屬陽,正符合道士修煉達到“純陽”,返還於“道” 的目的。西跨院則為配殿,或是作為雲遊道眾和香客們的臨時客房。

  大多數宮觀的建築格局為傳統的四合院、三合院。道教認為這種格局對應了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大的宮觀由數進四合院、三合院縱向鋪開,層層院落依次遞進,形成鱗次櫛比的發展勢態。道教認為這樣可以聚四方之氣,迎四方之神,也便於區分神的等級。

  一些大宮觀山門前建有影壁和欞星門,道教認為影壁可以藏風聚氣,還有避邪的功能;欞星門是道士們觀星望氣,迎候神仙之處。又有說法,欞星門為宋人祭祀靈星之壇。因道教官觀多建於山中,故其大門稱為“山門”。山門多為三個門洞,這樣既符合對稱的格局,又寓示進山門,過了三界(無極界、太極界、現世界),才稱得為真正出家道士。

  另外宮觀建築在用色和裝飾圖案也有自己的講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