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胡同

衚衕是北京特有的對舊城內(即二環路以內地區)街道的稱呼,亦作「胡同」。



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衚衕一詞最初見於元雜曲。元代雜曲名家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衚衕來」的臺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也有如下對白:「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衚衕。』」其中提到的磚塔兒衚衕就是今天的磚塔衚衕。



明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衚衕本元人語。



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目前學術界對「衚衕」一詞含義和來源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水井: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衚衕非常接近,在歷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衚衕一詞

-元朝時遺留的名稱:蒙古語將城鎮稱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後,按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來「浩特」演化為「火弄」或「弄通」,進而演化成今日的「衚衕」和「弄堂」

-胡人大同:認為衚衕一詞是元朝時政治口號「胡人大統」的簡化版



由於衚衕和北京歷史密切的淵源,衚衕和四合院被看作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以衚衕游為主題的北京風情游也逐漸升溫。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衚衕和平房區成為危房改造的對象:一方面是居住在舊城區的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的土地,在來自底層和上層雙重的重壓之下,北京的衚衕正在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加速消失,取代衚衕的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衚衕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
返回列表